在翻译过程中,受众友好的翻译和语域恰当的应用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个方面。
受众友好:填补文化差异和信息差
案例 1:艺术家访谈中的文化差异
原文:即使在舞台上演的都是对手戏,但他不主张“杜丽娘”与“柳梦梅”私底下过多交流,因为太过熟悉了,会破坏演员的舞台呈现。
初译:He suggested that "Du Liniang" and "Liu Mengmei" should not be engaged in too much conversation offstage in spite of their relations in the show, as he thought too much personal familiarity might spoil their stage performance.
问题分析:
这个译文流畅,但对大多数英语读者来说,“Du Liniang”和“Liu Mengmei”可能没有任何背景信息,因此无法理解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修改版:
He suggested that "Du Liniang" (the actress) and "Liu Mengmei" (the actor) should not be engaged in too much conversation offstage in spite of their relations in the show, as he thought too much personal familiarity might spoil their stage performance.
分析:
通过补充“the actress”和“the actor”这一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和他们在舞台上的关系。这样能有效弥补文化差异,让信息更加清晰易懂。
总结:
翻译不仅要传递语言,还需要弥合文化差异和信息差。译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意图。
案例 2:投资环境报告中的本地服务平台
原文:三大模块全流程网上办理,结果及时公示:申报通、活动云、资金惠
初译:Three major one-stop online services with promptly disclosed results: Shenbaotong, Huodongyun, and Zijinhui
问题分析:
直接使用拼音“Shenbaotong”、“Huodongyun”和“Zijinhui”对非中文读者而言,可能不太明白这些服务具体是什么,也难以快速抓住它们的含义。
修改版:
Three major one-stop online services with promptly disclosed results: Shenbaotong (program application), Huodongyun (activity application), and Zijinhui (funding application)
分析:
通过在每个服务名称后添加括号说明,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拼音名称,还清晰地传达了每个服务的功能。这样能帮助读者理解每个平台的具体服务内容,避免信息不对称。
总结:
对于特定领域或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译者需要添加必要的注解或解释,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理解障碍。适当地填补信息空白可以大大提升译文的可读性。
案例 3: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引喻
原文:What he wanted, Robin thought, was for Professor Lovell to admit … that his motherland was more than a fat golden goose.
译文:罗宾心想,他想要洛弗尔教授承认……他的祖国也不仅仅是一只下金蛋的肥鹅。
问题分析:
如果直译成“肥金鹅”,虽然中文读者可能能够理解,但这个比喻并没有像“下金蛋的鹅”那么生动。在中文语境下,使用“下金蛋的鹅”更能引起读者对伊索寓言的联想,揭示了洛弗尔教授将中国视为一个能够持续提供财富的地方。
分析:
通过将“golden goose”译为“下金蛋的鹅”,引入了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批判,避免了字面意义上的生硬翻译。
总结:
在文学翻译中,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背景,适当的文化引喻或例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语域恰当:确保语言风格符合文本类型与受众需求
**语域(Register)**指的是在特定语言使用场合中所采用的语言风格变体。翻译时需要根据文本类型、受众群体、以及文本使用的场合来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以下是一些翻译前需要确认的问题:
- 原文的书面语还是口语?
- 原文的文本类型是什么?
- 信息型:例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要求清晰、客观。
- 情感型:例如诗歌、小说等,通常带有个人感情或主观性。
- 祈使型:例如广告文案、营销邮件等,通常需要引导读者采取行动。
- 视听型:如电影、纪录片等,通过声音和图像传递信息。
- 受众是什么样的群体?
- 文本使用的场合是什么?
- 同一篇新闻稿,发在网站和公众号上的翻译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
实际案例分析:
假设我们翻译一篇学术论文和一篇广告文案。学术论文要求用词严谨、句式正式,因此翻译时要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而广告文案则需要简洁、有吸引力,同时适合目标受众的口味,因此可以采用更灵活、更具感染力的语言。
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确认文本的语域和受众非常重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受众需求,调整语言风格,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顺利传达信息给目标读者。
综合总结:
受众友好:翻译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信息差,并通过必要的注解或解释填补这些空白。译者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使信息更易理解。
语域恰当:确认原文的语域,并根据受众和使用场合调整语言风格。学术类文本、广告类文本以及文学类文本,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应有所区别。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跨文化、跨语境的沟通艺术。理解受众需求,选择恰当的语域,才能确保译文既准确又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