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选择 - 电话口译 - 国译人工翻译

当前位置:国译翻译公司 > 资讯 > 电话口译 >

译者的选择


读者和原文是译者的两大服务对象,可读性和保留性则是这两大服务对象的要求。由于读者接受性和文化保留性二者存在一定的互斥性,译者需要根据自身主观判断进行选择。归化和异化没有绝对的孰是孰非,但全盘肯定/否定任何一者,都属于“过犹不及”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绝对的归化表现为对原文的肆意增改删,是一种近乎为创作的表现。从原作的角度出发,过度的归化往往会埋没作者的写作巧思,从而使作品魅力大打折扣。阿瑟·韦利在翻译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时,为了减少阅读阻力,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就连书名都变成《猴子》。这种对可读性的刻意追求使原作的文化内涵大大流失;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个别译者过度归化不是出于可读性,而是单纯出于“炫技”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推崇。比如用文言文来翻译英语文本,这种译法相当于将一种陌生语言翻译成另一种陌生语言,没有达到翻译的根本目的——文化传播。适度的归化应如王佐良所述,是苦药上的一层糖衣,使译文易于接受、理解,但并不会改变苦药的本质。

绝对的异化指逐字逐句地硬译、死译,盲目地追求对原文的忠实性而忽略了译文读者接受性。鲁迅(1981)就是“硬译”的一大推崇者,他为了追求文化保留性牺牲了译文的可读性。笔者认为,文化专有项、文化负载词等因素可以出于文化传播的目的而进行最大程度地保留,但英语语序、句法特点等语言层面的差异没必要保留,不但不利于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还可能掩盖文章的核心内容。以鲁迅对《艺术论》的译文为例,小到词汇语法,大到语序句段,他都丝毫不差地遵循原文,名曰对文化的保留,实则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总的来说,因为文化差异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可读性和真实性便是每一位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面临的选择。又因为读者接受性和原文保留性二者之间的互斥关系,侧重一方就必然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译者要做的就是适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找到归化和异化的“度”。翻译就好比镣铐下的舞蹈,框架下的写作,赛道里奔跑,永远都是自由与限制并存的,译者拥有自由选择、主观权衡的权利,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越界。

 


上一篇:俄语与汉语句法之比较
下一篇:译者的选择



  • 从《易经》中解读翻译的炼成
    从《易经》中解读翻译的炼成

    2015-12-20 09:30作者: 来源: 国译翻译 希望这篇文字,能让更多人认识一下翻译的甘苦,翻译绝非等同于单纯的英语好。 乾,元亨利

  • 听译介绍
    听译介绍

    片源(录制)→翻译→时间轴→校对(繁化)→特效→压制→发布1 前期准备在字幕组开始为某个视频配字幕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

    2015-12-20 09:30作者: 来源: 国译翻译 作为即将踏入或已经踏入翻译市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